第34个全国消防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2025年11月9日标志着第34个全国消防日的到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决定于11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防宣传月活动,主题为“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并推动相关防范措施的落实。重点关注施工动火、居民用火、电气安全、电动自行车充电、吸烟防火等高频风险,通过户外大屏、农村“大喇叭”、消防科普基地开放等形式,传递“听得懂、记得住”的知识。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接报处置各类警情235.8万起,比2023年增加了10.1%。全年共出动消防救援人员2537.4万人次,消防车458.6万辆次,从灾害现场营救被困人员21.5万人,疏散遇险人员16.6万人。此外,森林消防队伍扑救了143起森林草原火灾。
在火灾方面,2024年全国共接报火灾90.8万起,导致2001人死亡,266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77.4亿元。其中,较大火灾70起(死亡249人),重大火灾3起(死亡44人),特别重大火灾1起(与2023年持平)。去年全国火灾的主要特点包括:
户外火灾及小火居多:建构筑物火灾39.1万起,占总数的43.1%;交通工具火灾9.7万起,占10.7%;各类户外火灾41.9万起,占46.2%。
农村地区火灾占比大:城市地区火灾35万起,占38.6%;农村地区火灾53.4万起,占58.8%。
居住场所火灾最多:在39.1万起建构筑物火灾中,居住场所火灾30.9万起,占79%。
白天火灾多、夜间易亡人:10时至20时为全天火灾的多发期,占总数的61.4%,但死亡人数仅占37.4%;而0时至6时虽然火灾起数仅占10.3%,但死亡人数占比达31.3%。
电气故障、用火不慎为主要原因:因电气故障引发29.3万起火灾(占32.3%),生活用火不慎引发19.8万起(占21.8%)。
智慧消防的应用与传感器技术
智慧消防系统正在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早期火灾预警、火情监测与控制、远程指挥等功能。传感器作为智慧消防感知层的核心组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燃气体传感器
可燃气体传感器能够实时探测建筑物中的特定气体,如天然气、液化气等易燃易爆气体。一旦检测到泄漏或燃爆风险,传感器会立即向消防中心发送报警信息。
这些传感器稳定性好、低功耗,对甲烷、天然气、丁烷、LP气体等气体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同时,它们的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应用电路简单,是智慧消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
有毒气体传感器
在紧急救援工作中,消防人员常常面临与天然气和其他碳基燃料相关的潜在风险。一氧化碳(CO)和氰化氢(HCN)等有毒气体的存在,不仅威胁着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因此,配备能够准确检测这些有毒气体的传感器至关重要。
氧气传感器
氧气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火灾预警系统中。大型商场、仓库、工厂等场所由于空间大、人员密集、易燃物品多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严重后果。氧气传感器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检测到氧气浓度的下降并触发报警信号,使消防人员能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援工作。
火焰传感器
火焰传感器在智能消防中的应用同样广泛。它们基于热释电效应,利用红外热释电传感器作为敏感元,接收火焰燃烧辐射的红外线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这种传感器在各类储油站、大型仓库、工厂车间、森林、充电桩等场所应用广泛,为石油、化工、造纸、森林、车库等火灾高危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标准配置。
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是火灾风险的重要指标。智慧消防中的温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至消防中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消防中心可以识别火灾风险,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消防系统在提高火灾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的全国消防日主题强调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消防安全,采取实际行动,确保用火用电的安全,共同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
扫一扫,关注我们